《点墨长沙》第一卷 名山故事(一)

湖南省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院网站 dfz.hunan.gov.cn 时间:2022-11-22 21:49 【字体:

编者按:《点墨长沙》图书由长沙市地方志编纂室组织编纂,岳麓书社出版。该书系编审、文学创作二级、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龚军辉创作的反映长沙山水风景、历史人物、故事传说及风土人情的一套描摹、写意长沙的读本。丛书以长沙人文历史为经,以43个极具代表性的山水洲城、教科遗存名胜景点为纬,全面而深刻地描绘了长沙千年发展的内在轨迹,反思了湘人精神家园的建构嬗变,既是对古城长沙历史面貌的真实还原,又有对长沙未来发展的理性思索。本书以散文笔法勾勒历史,以景带人,以人说史,以景抒情,兼备史料之厚重、专著之雄薄、叙事之灵动,字里行间充溢着散漫的哲思与诗意的写真。现将全文分节转载,以飨读者。


序  言


向以山城著称的长沙,风景如画百里卷,文墨盛衍未曾衰因而,盛世里我们能够读到诸多关于长沙的文字图画,旧日被勾回,记忆被刷卡,想象被填充,常有一日三千年一目五万里之感心旷神怡之余,有时未免想:作为城郭未改的省会古城,长沙历史波谲云诡故事精彩纷呈的背后,是否有股推力?

答案无疑:亘古以来,历经时间洗礼风雨冲刷,以无数仁人志士的壮烈故事写就的长沙精神——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就是贯穿历史支撑长沙人奋斗不止的心灵骨架!

那么,这种长沙精神从何而来?是否可从史志查寻?可否预见未来?其历史走向带给我们哪些启发?这需要有人探索,需要一套图书予以展现

《点墨长沙》正是应这种吁求而生的,可谓来得及时,出得巧妙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长沙精神的诞生,与其环境密不可分岳麓山大围山道吾山沩山芙蓉山谷山大王山黑糜峰,每座山峰皆有自我气派,皆潜移默化影响人的精神气质;湘江浏阳河沩水靳江捞刀河白沙井,每条川每口井皆写自我风流,皆润物无声孕育人的胸襟底蕴;橘子洲兴马洲柏家洲香炉洲巴溪洲甄皮洲月亮岛,每个洲岛皆拥自我品味,皆自然熨贴陶冶人的视阈节操;定王台天心阁贾太傅祠岳麓书院城南书院船山学社等诸多文化遗产,坡子街太平街营盘街古道巷等诸多街巷,靖港铜官乔口同文汉回村等诸多镇村,宁乡浏阳望城星沙等诸多古城,每处遗存皆抒自我风格,桀傲独立,浸染人的格调情致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长沙精神的传承,得益于优秀人才的频现屡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忠仁礼义思想,自屈原在汨罗江畔写就,长沙人的骨血中就融入了离骚情怀怀沙品质,而贾谊的光芒至今照耀湘人,为国而忧为民而愤的大同境界独立人格,成为引领我们前行的旗帜天下起兵诛董卓,长沙子弟最先来唐代诗人吕温的诗句让人热血沸腾正因这种勇猛果敢刚毅坚韧创新奉献,中国近现代史上长沙人英雄辈出,左宗棠“舆梓出征”收复新疆的赤胆忠诚天下传唱,与山河同在;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浩然正气壮怀激烈,与日月同辉;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大气从容风度超然,引世界瞩目;刘少奇“杖策以相随”的鞠躬尽瘁绵延远播,让闻者湿巾……

昨日因成今日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长沙精神的传播,依仗于文教事业的勃兴潮立只有拥有源头活水,文化教育才能根脉不断,弦歌不绝考究之学寻根文化的长盛,是这座城市的密码;借船出海洋为中用的常新,是长沙人民的智慧如果说岳麓书院城南书院等勾勒出的是长沙文化教育的传统画卷,那么,时务学堂明德学堂湘雅医学院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第一师范周南女中育才中学等描绘出的是长沙现当代文化教育即景,更催人反思

丹青点染山水洲城,椽管勾勒地志文史;风景融合故事诗词,精神照耀长沙古今这既是这套立足史志用散文笔法展示描绘长沙山水景致城郭发展文教绵嗣画卷的图书的特色和价值所在,也是作者探索追寻长沙精神源流的步履轨迹而这,正是长沙精神的实践展示我欣赏作者史志研究的严谨周密,赞叹其构思的精巧大胆,更对他提出的长沙精神文化导流需要正本清源抱以期待点墨长沙,实是穿过史志,点醒长沙人,呼吁长沙精神的归来与补色!

是为序

                                                                                                                                                   王习加

2019年3月29日于一土心斋




第一卷 名山故事上部 麓山风云

岳麓山:侠肝丹心忠义魂


岳麓山

濒临湘江西岸的岳麓山,又称灵麓峰,是长沙市区西面的屏障南岳七十二峰之尾,南北朝刘宋时的《南岳记》说: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它海拔300.8米,主峰云麓峰石骨苍秀,廊殿楼阁依山傍石,错落有致,如挈星衔月,前有凤凰玉屏天马三山,后有桃花绿峨两岭,南有金牛岭,北有圭峰,呈莲蓬簇拥之势,因寓吉祥之意而备受佛家喜爱,“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这一对联极好地概括了其山川形势四周,谷山乌山大王山昭山等十余座山峰侧立于旁,有前呼后拥的王者风范领袖气质,难怪唐诗人刘禹锡会写下“群峰朝拱如骏奔”的诗句尤其是登山远眺,湘江如飘带轻拂,橘子洲若舟浮于江心,古城新街尽在紫气青烟之中,这样的山城融为一体,怎不叫人心旷神怡?因而,明朝的吴道行(1560—1644,宁乡人,明代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在《岳麓山水记》中就感叹道:岳麓之胜,甲湖湘而光古今也


1.湘楚名胜绝无虚

岳麓山植物资源丰富,有174559977种,其中有晋朝的罗汉松唐代的银杏宋时的香樟明清的枫树……这些古树遒劲高耸,挺拔蓬勃,清朝的张九镒(字权万,号橘州,又号退谷,湘潭人,乾隆四十二年岳麓书院山长)就咏叹道:翻风啸雨插云根,百尺森然独踞尊凌玉垣(字荻舟,长沙人,清道光举人,官工部屯田司主事)更是赞叹它们:阅世存孤直,虬枝出远天空山聚风雨,白日独云烟岳麓山更多的是枫栗杂落各处,相互映衬,大量的常绿植物,蓊郁青葱;山涧泉流,多孔多姿,颇可欣赏,绿水终年不涸,润喉沁脾,颇感清幽尤其是那秋冬之交,红枫丛林尽染,红桔满挂枝头,山艳如画朱滋丹(晚清学者,同治年间客居长沙)在《岳麓山赋》中慨然落笔说:

若夫岩花艳吐,崖树阴浓,枫岭飘红,松峦积素;金燃晓光,珠点夕露,雨洗烟空,月明云路。此又四序之芳华,非一时之可遘。

岳麓山荟萃了湘楚文化的精华,名胜古迹众多“山林岳壑文物遍地,涧流泉石皆有文章”,这是其精妙写照除却麓山寺岳麓书院爱晚亭等天下闻名的景观,这里的传说与传奇真是俯仰皆是


爱晚亭

麓山寺后,古树环抱,泉从石罅溢出,冬夏不涸,清洌甘甜,人称白鹤泉,相传古时候曾有一对仙鹤常飞至此乃得此名宋代赵抃(1008—1084,字阅道,今浙江衢县人,景祐进士,曾任殿中侍御史参知政事等职)有《白鹤泉》一诗留存:

灵脉本无源,因禽漱玉泉。

自非流异禀,谁识洞中仙。

还有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满座松声闻金石,微澜鹤影漾瑶琨”,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泉味俨如昔,松竹自碧鲜”,明朝皇甫涣(字时亭,江苏吴江人,嘉靖进士)“爱此一泓水,曾栖灵物来”,都是乐为人咏的好诗句清光绪三年(1877),粮道夏献云(字芝岑,江西新建人)在泉上建亭,惜抗战时被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新建一亭,碧瓦朱栏,颇见风雅

白鹤泉西南的印心石屋又名“御书亭”,系山墙上嵌的一巨幅汉白玉石匾,高0.93米,宽2.88米,中刻楷书“印心石屋”四个大字,端庄朴雅,笔力遒劲,匾左刻“道光乙未秋月”,右刻“御笔”“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两江总督臣陶澍谨领恭摹”,正中上方刻有“道光之宝”的御玺篆章,周围装饰着二龙戏珠的花纹,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印心石屋

穿石坡,是岳麓山东南幽谷中的一处自然景观,林壑清幽,巨石横亘,山涧清溪自云麓峰经此直下山脚的枫林村,终年不竭,尤以溪流穿越巨石而过,叹为观止现穿石坡湖西岸边修建了一座两层的古香古色的楼阁,一层为茶室,二层为观景平台,颇得游人喜欢穿石坡湖南,建于1985年的万景园,占地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90平方米,各类植物山石盆景竞相争妍,尤以“桂林山水”“张家界石林”“黄山绝壁迎客松”倍为尊贵,是学习园林艺术的最佳场所


穿石坡湖

山巅的禹王碑面东而立,高1.7米,宽1.4米,碑文9行,计77字,字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文钟鼎文,也不同于籀文蝌蚪文,记述和歌颂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弥足珍贵唐代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孟州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所言“科斗拳身薤倒披,鸾飘凤泊拿虎螭”,明代车以遵(明万历生人,车大任之子,工诗,有《高露堂集》等)所叹“苍水元彝曾授简,宣房汉帝但沉薪”,还有石公荫(福建漳浦人,明崇祯戊辰进士,知长沙府)的《登禹碑亭憩望》,李先登的《岣嵝碑磴歌》,清代陶士偰(1692—1773,字伦宰,号嵇山,宁乡人)的《岳麓禹碑歌》,张九钧(字陶万,号甄斋,湘潭人,雍正进士,官浙江温处道,后主讲濂溪书院)的《星沙纪古》,沈一揆(辽宁绥中人,清康熙年间学者,进士,官云南道监察御史)的《禹碑》,万贡珍(字荔门,江苏宜兴人,清道光癸未进士,官归德府知府)的《登岳麓冒雨寻禹碑步尧农韵》以及简徐芳(字在雍,一字蔚子,湘乡人,明末主讲濂溪书院,清顺治常德训导)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的诗作,都说明此处景致的魅力非同一般


禹碑

禹碑北面的苍筤谷,在宋代曾是繁华热闹之地,著名的景点当时计有禹迹溪抱黄洞旧吹香亭(清代移至岳麓书院)道中庸亭极高明亭拖船埠赫曦台(清代移至岳麓书院)米芾(1051—1107,字元章,时人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自号鹿门居士,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曾言他因太过于喜欢此地,竟然将脚泡在泉水里,在秋天温暖的阳光里不知不觉睡着了,待醒来,他因久泡泉水脚转筋,病痛欲死,但离开长沙后,他竟宣称:安得缩脚三十年,重往石山浸足眠此谷明朝时繁盛不再,但即便是到清朝,也依然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到访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双峰人,道光进士,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谥文正)就叹道:钱塘画师天所纵,手割湘云落此间风枝雨叶战寒碧,明窗大几生虚澜”张九镒也赋诗说:“影筛月梢梢,音戛风簌簌构庐于其间,吟啸破幽独

谷中的蟒蛇洞又名抱黄洞,相传乃宋祥符年间(1008—1016)道士张抱黄炼丹升仙之处,后为一千年蟒蛇占据,每年715日出洞为害,吐舌为桥,蛇眼圆瞪像灯笼,口中发出美妙动人的音乐,引诱凡人成为其口食,却为荆江二州刺史陶侃识破,便一箭射去,顿时天灯熄灭,桥也无影无踪于是便留下了射蛟台等遗迹宋人刘子澄(字清叔,江西吉安人,嘉定进士,曾任零阳知府等)赋诗曰:连天七十二云屏,真境先于翠麓呈洞发金光丹气结,泉流乳白玉华生江心雁影重临字,谷口禽呼自答名闲步不教方外觉,破烟双鹤已来迎

岳麓山是人文胜地唐代,骆宾王杜甫李白杜牧李商隐等著名诗人往来吟咏,更有湖湘本地俊杰王磷李群玉等撰文作诗宋朝,湖湘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胡寅(1098—1156,字明仲,学者称致堂先生,宋福建武夷山人,后迁居衡阳,著名理学家)目睹国家的内忧外患,心急如焚,某次游山时听到秦桧党羽刘旦来湘做官,气愤异常,便挥笔在麓山寺墙壁上大书了“是何南海之鳄鱼,来作长沙之鸟”,引用韩愈《祭鳄鱼文》的喻义,将他比喻成凶残虚伪的潮州鳄鱼,极尽嘲讽之能事,极为湘人所称颂

岳麓山历代诗歌遍地,除却以上人物,仅仅为山题诗的作者中,还有唐代宋之问(656—712,字延清,名少连,山西汾阳人,初唐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刘昭禹(909年前后在世,字休明,桂阳人)韩偓,宋代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山东巨野人,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谭意歌(后名文婉,小字英奴,生于广东英德,晚唐名士谭从道之女)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江西婺源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张栻,明代胡耀龙孔然王守仁李永敷廖道南杨基朱常灆江有溶毛伯温张治胡顺华陶汝鼐(1601—1683,字仲调,一字燮友,别号密庵,又号石溪农,宁乡人,明亡削发为僧,号忍头陀,著名学者)谭元春吴道行,清代陈载华袁枚张鸣珂陈锐钱沣张九键王象天薛柱斗凌玉垣陶澍刘蓉罗源汉聂铣敏黄道让邓泌科黄性震释文惺范秉秀释觉慧周崇旦黄本骥彭珴邓士锦朱怡典八指头陀黄冰,民国时期的蔡锷程颂万刘善泽罗庶丹熊瑾玎彭靖等

其中,刘昭禹所说的“湘西斜日边,峭入几寻天”“崖崚危溅瀑,林罅静通仙”和谭意歌所叙“清猿啸月千岩晓,古木吟风一径斜”写尽了其山势形貌,朱熹的“悠然一长啸,妙绝两无伦”与胡耀的“江带练光牵迥野,雾随鸟影散春田”写出了登高望远之妙,而更多的诗人则是寓景寄怀,如宋之问“况满室兮童稚,攒众虑于心胸”的牵挂,王禹偁“回日期君直西掖,当阶红药正开花”的期待,张栻“螟色须回首,天涯话故乡”的恋旧,陶汝鼐“空响岂惟声在树,秋容不肯淡诸天”的豪迈……无不跃然纸上,让人读之慨然



方志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