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谭氏族谱》彰显嗣同精神

湖南省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院网站 dfz.hunan.gov.cn 时间:2016-03-08 17:03 【字体:

 

今年310日是为改革而牺牲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诞辰151周年纪念日。在浏阳市档案馆藏有一套民国甲寅(公元1914年)续修《谭氏族谱》十二卷,弘扬了革命先烈谭嗣同视死如归精神,是一份珍贵的档案史料。

据该谱中目录记载:卷一为序,载有顺治丙申初修原序、乾隆己巳重修原序、光绪庚辰三修原序,另有前清封轴、例言、遗像并赞、家训八则、家训四戒、宗议、续增族规、派字、世系;卷二为世系;卷三至卷十为各房世纪,卷十后附有家庙图、家庙记、光禄祠图、墓图;卷十一为墓志、冬至祀记、白石村支祠记、清明祀记、立爱堂记、老屋记、冬至祭文、清明祭文、服制图、家传、像赞;卷十二为寿文、寿诗、联额、节孝、旧序、旧跋、干支年号,以及从顺治到民国四次修谱在事列名、民国甲寅领谱字号、捐资数目,卷末为附谱。

在该谱卷二世系中,记载谭嗣同祖父是谭学琴,父亲为谭继洵,有两个伯父继升、继墉。嗣同共有六个兄弟,哥哥嗣贻、嗣襄,弟弟嗣褧、嗣冏、嗣揆。嗣同之子传梓早逝,以嗣襄之子传炜过继名下,有孙恒锐,由此传后人。据卷一所列派字,谭氏前清续派为:“国懋逢世之文,经学继嗣传恒,志士希光祖德,象贤克振家声。”由此看来,谭学琴、谭继洵、谭嗣同、谭传炜、谭恒锐各代都是按派字来取名的。

在卷一刊载的同邑王猷美撰写、浏阳县知事杨启勋书写的四修序中明确指出:“浏阳谭氏,其先世崇安侯,渊受茅土之封,靖夹河之难,自时厥后代有伟人。及迁于浏,咸同之际,子弟执干戈效死于四方者,十有余人。光禄公继洵,始以文显,历官陇鄂,政声卓著。其子嗣同,以英烈闻天下,为肇造民国之元勋。无他,崇安侯开一族忠义之风,磅礴郁积其上,成仁取义,蹈道不渝。其次,亦谨守礼教,罔敢逾越,故能保世滋大光于一族,以逮于国家天下者,如此其盛也。”

在同卷刊登的姻世侄刘善渥题写的壮飞公(即谭嗣同)像赞中这样写道:“有所为而为之为欲,无所为而为之为仁。公以望族据高位怀绝世之学,独舍生以取义,不和光而同尘,诸葛公孙其淡泊,加富尔愧其精诚,佛言自我作佛,孔言能致其身,本忠厚以作则,甘尺蠖以求伸,维民国之肇造。……”在卷十墓图载有石山下墓图,注明“系嗣同公墓”。

在卷十一家传中,载有《复生府君传》(胞侄传赞谨述)。在这篇谭嗣同传记中,作者浓墨重彩书写了谭嗣同光辉的一生,包括在浏阳兴办算学馆、在湖南应陈宝箴之邀开展维新运动、在京城参与光绪帝王朝推行新政等传奇经历。“府君之未被逮也,日本志士多人劝公东游,不听再四强之。府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吾中国数千年来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谭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其视死如归如此,呜呼烈矣!”该传纪还列举了谭嗣同所著各种诗文若干卷篇,可谓著述丰富,堪称大家。然而可惜的是,仅举例某书稿“数十篇稿皆散佚于京师,存于家者仅十之一二而已”。

翻看百年之前的《谭氏族谱》已经泛黄的书页,其所载谭嗣同舍生取义为改革而献身的浩然正气跃然纸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进。

 

(湖南省浏阳市市志档案局   唐学雷) 



方志湖南